bluehot_lx
zhoufeng99123
赞成
美国的金融大战略,一定是让我们的经济在信贷普遍及大规模发放给消费者,让经济快速增长,然后在经济快速增长及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攫取大量的货币财富,这其实也是一个让经济体带着债务滚雪球的过程,他们清晰地明白,这个债务大雪球总有滚不动的一天到来。债务总会有无法借新还旧的一天到来,也会有全社会的整体赢利无法追赶债务的本息偿付的那一天到来。而大规模的债务,同时会导致全社会需求减少,导致GDP,PM,CPI降低,导致企业赢利减少,经济发展无以为继,从而引发经济危机,而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一旦发生并拖累银行,继而引发金融风险,出现银行破产。那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就会在连续给人民币信贷信用降级的前提下,恰好降到了风险等级较高的级别。这将刺激热钱及各类金融资本大规模集中出逃.
而只有以人民币兑换美圆出逃这一方式的人民币储蓄提取,其完成兑换的人民币货币就成了无主资产,就退出了流通领域,就等于是外贸顺差,热钱流入是以外汇占款形式释放基础货币的逆过程形式,这是一个抽离人民币基础货币的行为.然而危机并不仅仅在于此,基础货币投放市场,通过不断的支付转移,信贷循环,会派生出许多派生货币,这存在一个货币乘数的问题,因此,25-28万亿的基础货币,通过约4倍的货币乘数可以派生出100万亿的M2,也就是各类储蓄总额,因此,同时也产生了约63万亿规模的各类贷款(不考虑任何影子债务),基础货币的抽离,将也会以同样的倍数收缩M2,而要收缩M2,则也是建立在债务偿还的前提和基础上,因此,也将同步收缩各类贷款(债务)的总额.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做空人民币的过程,更是一个做空中国的行为,而一旦做空人民币,那么将导致我们的货币被动大幅度紧缩,从而导致债务社会资金链断裂,大量的企业破产,各类资产价格雪崩,经济体再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债务危机大爆发进入大萧条通缩阶段。此时则是持有现金的各类资本抄底中国的好时机.
因此,美国的大战略有两个目的.1.洗劫中国的外汇储备.2.让中国的货币大失血而进入经济大通缩萧条阶段,从而抄底中国的各类资源,收购曾经优质的企业。
很多经济学家或分析家会自然地分析到,假如将来在热钱出逃,货币被动紧缩的过程中,为避免中国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其应对方式就只有一个,勾销债务及印钞。
确实,这两种行政特权,确实是掌握在政府手上,而且我也谨慎地认为,这会是备选的主要应对方式.
但是,我们现在的危机,其根源并不在此两点,也就是说债务如何处理,及流动性萎缩如何解决的问题。
而危机的重点在于彼两点:
1.天量的债务导致的需求减少问题
2.天量的M2的去向动作问题。
这些天量的M2,是可以在你需要的适当实际时,可以由个人,机构随时提现,变成真实的现金货币财富,来购买任何资产的,甚至可以兑换美圆的。
真正的危机来源于各类储蓄的持有人或者机构,对自己储蓄的处决权,是国家及行政无法控制的。而这才是问题的重点,
而这个适当的时机,是可以被导演的,例如局部战争摩擦或上升为真实的战争冲突,或者某金融漏洞被狙击做空而导致债务危机开始爆发。
100万亿的M2,就意味着100万亿的资金提款提现权,这100万亿的提款权,掌握在少部分人,机构,资本财团手上,可全社会的基础货币,才不过30万亿,而这个100万亿提款权的兑付,是由63万亿的贷款债务提供背书的,而这63万亿的债务,形成于铁公基投资,企业的产能过剩,个人的消费信贷里,短时间内将无法或无责任偿还。银行金融业,有必要考虑这个兑付风险,而获利丰厚的热钱及资本财团,也会看到这个风险。
中长期的战略热钱,其目的主要是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获利,而不是在我国经济出现风险时进入套取利差及获取人民币升值的利益的。因此,战略的做空热钱一定要在经济出现危机,人民币贬值之前安全撤离。而人民币升值,就给了战略的做空资金安全出逃的空间。如何能做到明修栈道(QEn),暗度陈仓的战略转移?那就是引爆欧债危机及实施QEn政策,因此,长期战略做空资金(华尔街)利用欧债危机刺激全世界短期套利资金进入中国,置换战略做空资金,最后引爆中国债务危机,导致短期套利资金带伤撤离中国而无法让中国限制其出逃.导致人民币货币被动紧缩,刺破中国的资产泡沫.
假如将来热钱大规模出逃而导致外储告急时,国家可以再次关闭个人兑汇窗口,同时可强制外贸企业对持有的外汇部分强制结汇,甚至可以针对个人外汇资产强制结汇(这一步可能到非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国家却无法限制外资的正常撤离。危机将仍会发生。而热钱及其赢利的规模,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热钱撤离导致人民币货币大幅度紧缩时,我们再来考虑继续印钞能否化解当前的危机。
答案是,显然不能。
我们只要把完成兑换的无主人民币现金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就完全相当于印钞。
假如我们现在面临人民币10万亿热钱出逃的规模,那么这10万亿人民币将成为无主资产。按货币乘数的逆过程运行,将萎缩约4倍,约40万亿的M2(包括准备金),同时需要收回约30万亿的贷款,但事实上在全民缺钱的现在,大量的财富固定在泡沫资产里,是无法套现回笼资金以偿还债务的。
因此,为保持货币信用,将动用超量的准备金予以支付。事实上,我们的M2并不会有40万亿规模的萎缩,而债务也因一时无法偿还也大规模收缩,这就导致了我们面临一个两难的处境,按货币乘数的逆过程,我们需要大规模的追债行动,那么就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而假如不追债而动用准备金支付,那么就等于降准的行为,银行准备金大幅度缩小而出现金融危机,会刺激更多的资本在兑付危机钱转移资金。因此,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难以应对。
不管怎样,届时,人民币货币将大幅度失血,流动性极度萎缩。
假如有一个大石头,我们不断添薪加柴将其烧至温度很高,不用怀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温度到达了极致状态时,我们给石头浇上冷水,则可导致石头快速降温,从而导致石头爆裂,而要避免石头爆裂的唯一因素就是让其自然冷却,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一状态,正是我国经济的真实写照,假如这一状态是有意为之(例如古人采石炼金),你会放弃给石头浇上冷水让其爆裂的机会吗?(华尔街会放弃攻击让资本继续留在中国吗?)同时,假如石头温度再冷水的作用下,短时间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你再次加大火力,能将石头短时间烧到较高的温度吗?显然不能,就如同热钱出逃后,即使再次释放天量的货币,也无法短时间内让经济恢复,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我们即使再次将回收的10万亿无主人民币资产投放市场,也只增加各类债务的规模而已,十分庞大的债务雪上加霜(热钱撤离本需要回收债务的),这更会刺激各类资金的更迅速撤离。而即使是以债务的形式释放了这10万亿无主货币,其货币流动性也将萎缩,会陷于流动性陷阱中,无法快速以货币乘数的方式释放流动性回到热钱撤离时的规模(基础货币需要时间来派生货币,石头需要时间来加温),只是徒增债务的规模而已。假如此,银行将被加速挤兑,因为更庞大的资金将面临兑付风险(因为银行的准备金不足了)。100万亿M2中的十分之一集中撤离,其导致的灾难,是无法预计的,而再次的大规模印钞,不但不能弥补流动的不足,反而更会刺激剩下的90万亿资金中的大部分加速逃离,而导致金融系统出现更灾难性且无法挽救的后果。
因此,未来货币被动紧缩的死局,几乎无解
我们的资产泡沫,将一定是在将来货币大规模被动紧缩过程中被刺破的。
文中细节或尚有缺陷,但宏观的大趋势所让我们面临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不可不防!
更简单通俗地描述未来的危机!
现在我们本来只有30万亿的基础货币,但银行却有100万亿的存款额。
但这100万亿的存款,假如要提款,这30万亿的基础货币不够兑付的。
怎么办呢?
因为还有60-70万亿的债务为这些储蓄背书(负责)
因此,只要有大额资金的提款,那么这些债务就必须要偿还。这样才不会有兑付危机。
你们说,现在,谁能够大规模偿还债务?大家都喊缺钱,巴不得继续贷款,哪有钱来还债?
怎么没钱?100万亿的储蓄怎么说没钱?
那是因为,钱在少部分人,机构,财团手上,大部分的人,企业,政府没钱。
这个危机是否会出现。
就是取决于是否有大规模的储蓄,集中提款兑美圆出逃。
因此,只要将来有战争摩擦,军事冲突,债务危机的苗头暴露,任何风吹草动。
就会导致大规模机构和财团,尤其是外资的提款,导致银行,金融系统出现危机。
然后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让这场危机无法收拾,直到债务危机大规模爆发。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也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按照央行制定的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也就是说,涉农和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的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降低了存准率,增加了可贷资金。"
对于近期的定向降准。我的看法如下。
大家认为,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的这种设计,或者说准备金是用来干什么的?
商业银行,是靠什么赢利?
商业银行靠低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银行吃利差.
因此,商业银行为了图利,巴不得你存100元,我全部放贷100元,获取利益最大化.
但这样,假如存款人要来取款怎么办?银行就轻易被挤兑了。
因此,央行设计准备金制度。
先强制你交存款20%的准备金,这个其实是应对挤兑而来的。
然后,给商业银行下个指标,叫做存贷比。
央行的准备金,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避免金融系统性挤兑风险.
而存贷比,是各个银行控制自己银行被挤兑的风险的。
但是很多银行为了赢利最大化,往往突破存贷比红线,把收到的存款,最大限度放贷出去.以获取高利润.
准备金,是由所有的其他商业银行都交到央行的。
其实就是集所有行之力,要应付其中一两家,甚至多家,甚至更多家银行的挤兑现象,是可以的。
因此,大额的提款,挤兑某商业银行时,央行的准备金,几乎都是可以支付的。
好的。首先明白一点,央行的准备金,本意是应对银行挤兑现象的。
然后接着思考。
降准后,会导致什么现象,什么情况下要降准。
1.不用说,银行的钱大量放贷出去,收不回了,然后又有大量的存款要求提款,银行不够资金支付,这个时候,必然要降准,避免银行的挤兑的。
2.银行在没有存款要提取的前提下,也就是说,现在没有挤兑的风险,但是,银行的钱,也放贷出去了。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放贷了。但很多贷款的需求,得不到响应,假如不继续贷款,就会让终端发生资金链断裂,而导致某银行的坏帐增加,只有继续放贷给债务人,才能维持资金链的不断裂。
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降准,可以继续释放流动性到社会,但并不是个好事.
降准,意味着银行的资金很紧张了的。
但是,第2种情况,没有挤兑风险,是主动释放流动性的行为,因此,第2种情况是主动降准的行为,释放流动性的行为。
但第1种情况,就有挤兑的风险,不降准,银行就会被挤兑,因此,这个降准的行为,是被动的行为。
因此,被动降准,不会释放流动性。而主动降准,才可以释放部分流动性。
那么,我们现在的定向降准,是主动还是被动降准的行为呢?
但我认为,现在还不到银行挤兑的情况大面积发生。
因此,目前来说,还可能是主动降准的行为,可以释放部分流动性。
但我认为,释放流动性的规模十分有限.
未来2-3年里,我们将出现连续的被动降准的情况。
届时,危机才会真正开始。
降准,并不是个好事情,因为意味着,银行系统的资金面临十分紧张的状况了。
2014-12-23
| 添加评论
| 打赏
评论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