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用人脉术打造湘军?
曾国藩如何用人脉术打造湘军?
曾国藩决定响应咸丰的号召,在家乡办团练,搞武装建设。
同样是办团练,曾国藩出手与别人不一样。
在招募军队时,曾国藩仿效明朝戚继光的做法,以忠义之气为选择人才的标准,并不是什么样的人到他的部队里来投军,他就照单全收。
别小看了这一招。仅仅这一招,就让他的湘军超越了清军的腐败无能,成为了一支忠义之师;也就这么一招,使得他的部队在政治素质上,在军队作风上,因而在战斗力上,跟太平军有一拚,甚至超越太平军。
正如某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设备、教师力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所在班级的班风(班里的学习风气),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能打败机枪加大炮的国民党军队,难道与人民解放军的政治素质、军队作风超越国民党军队没有关系吗?有关的,有重大的关系。
曾国藩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找到了提高部队军事素质的抓手——士兵的政治修养与思想作风。仅仅在这一点上,他的湘军,就大大地超越了其它的团练组织。
在组建军队骨干力量(时髦说法:领导团队)时,曾国藩结合太平军的情况,搞出了一整套富有曾氏特色的理念,具休体现在他所制定的两条标准之中。
● 他的军队骨干一定要扬扬得志的地主、富农、知识分子。
他认为,只有这样的领导班底,军队才有战斗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誓死捍卫中华文明中最为传统的孔孟思想;只有他们,才会把太平天国举在头顶上的洋爹爹视为仇人。
● 领导团队的成员之间,必须具有诸如同乡、师生、亲戚、朋友、同事这样的纽带关系。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宗法式的关系,把领导团队结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一支联系非常紧密的“家族军”。这样的军队指挥系统,才更加具有控制力,减少内耗,减少军队内部的磨擦,整个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这一招同样是曾国藩跟太平军PK的关键。太平军依据拜上帝会的精神,具休来说,就是洪秀全那一套关于天父天兄齐杀妖、天下共享太平的思想理论来维系军队,聚扰人心。简单地说,就是太平天国的信仰。
而曾国藩依仗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友情关系、宗法关系、亲戚关系。差不多接近于血浓于水的情谊聚结他的领导团队。
曾国藩搞的这一套是什么?今天,我们有了一个很恰如其分的名词——关系学。
今天的中国,曾国藩仍然是最最伟大的“关系学”大师,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物,受到无数“关系学”人士的祟拜。关于他的书,广为流传。正是他,把中国的“关系学”发挥到了极至。他不是中国关系学的祖师爷,他是中国关系学的集大成者与最有力量的实践家。
曾国藩搞的那一套“关系学”,力量真的有那么大吗,大到能打败太平军的理想?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太平军的确是败在了湘军与淮军的手上。(淮军的领导李鸿章,就是拜曾国藩为师的,二人之间,虽然有分歧,但是,深厚的师生关系在那里牢牢地维系着他们。淮军是湘军的复制品)
在招募士兵的地域上,曾国藩作了非常慎重的地域要求。
● 主要选择生活在山乡偏僻地区的民众。
他认为,这里的人没有受到外界风波的影响。“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
中国山乡人受儒教影响程度不见得比集镇生活的人深,但是,他们却比城里人淳朴、厚实,更讲人情世故。曾国藩非常看重这一点,他的部队里聚集了中国最为淳朴的底层民众。也正是他们在努力维护儒家的信仰,与祟尚洋教者作殊死的斗争。集聚这样的人跟对手较量,那就是把太平天国往死里整了。
● 士兵的招募,必须由营官在他们自己的家乡亲手进行。
他这一招,十分毒辣。这样一来,每营士兵只服从营官一人。在军队管理上,避开了军队内部的职场争斗,使得士兵们能安心打仗,不再为战利品分配之类的事斗争不休。与此相比,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缴获财物要归公,然后上层奢侈享受,下层平均分配,而不是按能力大小、贡献的多少进行分配,打击了士兵的积极性。)
这种严格的隶属关系加上宗法纽带、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搅和在一起,彻底纠正了绿营军那种散漫的习气,达到了“指挥灵敏”的最高境界。
1854年3月,曾国藩练成水陆两军一万七千多人。中央只给政策,其它的啥都不给,毕竟个人财力有限,暂时人数不多。
仅仅17000人的军队,现在就要出师了。
更多内容请看我的作品《晚清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