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破解上饶发展的几道难题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上饶的发展整体上还过得去,新行政中心的建成,无疑是个绝妙的大手笔,是一个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型案列,同时也巧妙的完成了城市的升级,更是大大的缓解了老城区东西市街道的交通压力。但是上饶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
  下面就列几点小市民的拙见,以供执政者参考。
  发展难题之一:管理体制不善,腐败横生。以葛仙山乡至葛仙山风景区路段为例,刚修成不到两年的路有一半已是坑坑洼洼,据当地政府某单位的临时工作人员朱某介绍,当时政府招标了两个施工队,一个是本地老板,另一个是外地老板。两个施工队分路段交叉左右施工,施工中途,外地老板被以工程验收不达标被赶了出去,全部由本地老板施工,结果道路以事实与政府开了个玩笑。外地老板浇筑的水泥路还基本完好无损,而本地老板浇筑的水泥路则早已如马蜂窝一般。笔者疑惑,下车看了一下本地老板浇筑的水泥路,随手拿起松裂的一块水泥块,轻轻用手一掰,水泥块裂成数块,如面粉团一般,里面全是沙子,很少见到水泥,典型的水泥用量不达标。如此偷工减料的工程竟然轻易获得了验收,而外地浇筑的比较合格的路段竟然不达标,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笔者曾多次跑过婺源,婺源的水泥路上铺着清一色光滑的柏油,乡村道路基本上是上饶最好的了。为什么婺源能做得到而上饶其它的县做不到呢?据婺源人自己介绍,他们通过透明的招标将婺源的旅游开发整体承包出去了,而道路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亦在其中。企业为了很好的获得旅游收入,自然在道路的要求是不敢怠慢。其情况正如农民承包种田的道理是一样的,农民为了好收成,自然会肥田、选种、育苗等基础问题上不敢怠慢一样。俗语说“崽卖爷田心不疼”一样,现在一些部门领导是“浪费公家的资源不心疼”,所以说,为了预防腐败和渎职给上饶经济发展拖后腿,不妨尝试在某些公共领域和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中不妨通过透明的招标引进多引进一些外地企业的参与,并提高舆论的监督力度,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比如,为了防止外地企业中标后将上饶的经济发展成果带走,可设附加条件由该企业引进多少就业型投资(即劳动密集型企业)。
  发展难题之二:重复建设,浪费资金资源。最近提出的要在老火站区域进行改造,打造成上饶的金融中心其实就是某种程度的重复建设,如此一来必然要撤掉不少刚装修好和建成的建筑,这就是当年发展没有长远规划眼光。如果老火车站的规划不当是当年历史的原因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上饶县茶亭工业园区的道路拓宽则是十足的想一茬是一茬,上饶县政府现在提出要在茶亭建一个工业园区,关于园区的具体效果如何此处不想多评,但接着的是拓宽道路,而且是覆盖原有的道路,既然有心在茶亭重新搞一个工业园区,何不当年在省道重新翻修时就提出加宽呢?道路宽一点总不是坏事吧,就算当时用不上,车祸都会少一点吧。当年邵式平省长主持修建南昌八一大道时,规划了60米,很多领导都反对说太宽了,当时邵式平省长就反对的并预言说:“有人说八一大道宽了,30年后汽车会比现在自行车多,没有顺畅的交通怎么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呀?”现在我们用空去南昌的朋友再去看一下,八一大道宽不宽,斗转星移,如今50多年过去了,尽管南昌市的城区在不断扩大,人口、车辆和商店越来越多,但宽阔整洁的八一大道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仍显得协调,如果当时按设计81米建造,那么我敢肯定一百年后八一大道仍然好用。反过来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设计是20米(当时自行车都很少的年代,肯定好用,那么现在八一大道会堵成什么一样,如此在要拓宽成现在的60米,将要多少拆迁费用?又要浪费了多少建筑资源呢?可见下面县领导的前瞻性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难题之三:基础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现在的下面基层政府部门,尤其是乡镇一级,基本上是上面有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有多少任务,就完成多少任务。很少有想到任务以外的事情,和群众的主动联系也不强。很多指标下去,只好硬性的完成,结果完成效果不好,还造成了矛盾纠纷的高发。比如弋阳某乡镇计划生育指标下来之后,当地干部只好联合村干部硬性去超生对象家里催要款项,结果该村妇女主任和超生的村民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结果将人家打成了重伤,脸颊上了钢板。这个镇的干部若能如李林森一样平时做好群众工作,虽不一定能要到超生罚款,但也不至于三两句不和便让村干部与村民打了起来。而受害人亦不能帮受害人及时要到医疗费,致使受害人多次到市政府缠访。若当地辖区派出所所在能如范党育一样,多于群众及村干部唠些家长里短,有了感情基础,也不至于三两万的医疗费村干部会拖那么久。可见,基层干部的工作主动性非常重要。
  发展难题之四:用地紧张,拆迁难。上饶市区是个典型的三江口地形,市区主要分三块,一块主城区,下面有东市、西市、北门三个街道,一块茅家岭街道,一块水南街道。水南山多,只有沿河的狭长弧形一块,而且已基本用完。剩下的只有茅家岭和主城区,茅家岭的沿海地带尤其是汪家园一带更是如母鸡下蛋一样,密密麻麻建起了一座座民房,拆迁难度非常之大。而且民众得知拆迁消息之后,都在拼命的加层和扩建(这也是某种形式上的重复建设),而城管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住户饶先生讲:“贪官那么多,我们干嘛不借此机会弄些,反正政府有的是钱。”笔者再问:“你们这样政府比如城管就不管吗?”饶先生答道:“管?他敢,当年我建这个房子的时候大把大把的钱没少送,现在该捞回来了,他们要管,我就告他!”如此,不难看出拆迁难的原因了,一是对政府的决策建设不理解,看政府是块肥肉老百姓见着就想咬上两口,二是政府形象欠佳,主要还是腐败问题,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害了一锅粥”。所以要破解拆迁难也很容易,一是要从领导做起,各级政府部门要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切实维护自己的形象,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二是要大力宣扬政府拆迁的意义,让短时的部分群众纠正自己的价值观;三是对城管部门的重新洗牌,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打击力度;四是要落实国家相关的土地赔偿政策,使百姓心服口服。如能做到上述四点,拆迁又有何难?
  发展难题之五:文化价值观建设不到位,部分民众争相唯利,矛盾多发,维稳压力大。虽然上饶在作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如打造上饶印象舞台剧,但很多民众不知其为何物,就连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也认为其仅仅是往常的一些图片展示而已,更不要说普通民众了。圣人言,衣食无忧,则可以修习礼仪荣辱了,现在百姓大多是富足了,但是因为历史原因我们传统的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因万世师表孔子受到批判被一同扔进了臭水沟,当时取而代之的是红色价值观“学习雷锋”等,改革开放以后,民众的思想受到冲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不断的各种文化眼花缭乱的上演,尤其是如湖南、江苏等电视台又推波助澜,本来在国人心中扎根不深的红色文化代表的价值观被冲击的荡然无存,而传统的价值观又没有植入民众的心里,所以部分民众只知唯利。如近段时间的茅家岭烈士陵园维修扩建的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一方说没有支付工资,差了90多万,债务方是放高利贷的,借了包工头50万,收回了60万,还要一百多万是狮子大开口;债务方则说农民工是无理取闹,说包工头已付工资,现在是烈士陵园管理方与农民工串通好的,是没事找事。双方都闹到市政府来,要求打款。此事久拖不决,最后闹到省人大,结果还是冻结待议。其实,处理这个问题很简单,成立一个专案组,突击审讯借债方和因犯刑案在押包工头,然后到民工中去走访,不可能所以的人都是“奸猾无比的刁民”,总有说实话的。综合的结果就可定案,而且肯定是铁案。然后向社会公布,如是民工撒谎,则按相关的法律该拘留的拘留该劳教的劳教;如是借债方撒谎借的是高利贷并贪心不足,则也按相关法律该没收的没收,该判刑的判刑。这样一来老百姓肯定知道政府是办实事的,不可欺。现在是什么,一点纠纷就上访,有理没理都上访,甚至甚至冲击政府、堵塞交通干扰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应该赋予信访部门,对待有理的上访,要给与调动各部门及时解决事情的权力,对待无理的上访,要及时一句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答复的权力,用上访者的话是有结果没结果你都要给我一个答复,若再无理冲击政府机关、堵塞交通则有依据相关法规处罚的权力,其实正在做到能及时给予答复,还无理缠访的毕竟很少。孙子兵法上说,指挥者明赏罚方能立威信,有威信才能服众,能服众才能打胜战,此理用在治民也行得通。现在对待很多上访问题是明白是不明白,不明白还是不明白,很多上访问题是被一拖再拖,时间一长,政府就失去了威信,自然是走进上访事件越多,上访者越多,上访事件越来越多,上访者越来越多的怪圈,事情能果断解决,并“明赏罚”,树政府威信,则上访必将越来越少。如要上访事件不发生或少发生,还需构建真正的可用的普世价值观,让文化真正走进普通群众的身边。
  革命,需要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搞经济其实也需要走群众路线,只要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取得群众的支持,一切问题都可迎难而解。可惜现在是反过来,懂走上边路线的太多,走群众路线的太少!
1个回答
时间
投票
精华知识
更多  
意见反馈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