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山人语】新华社承认报道“假、长、空”之后怎么办?
新华社昨日仅用了100来字对习近平与卡特的会见进行报道。对此,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账号昨日解释称,对领导活动报道进行“瘦身”,显示出报道要以“简朴求实”为要,避免“假、长、空”,而要力争“短、实、新”。(东方早报2012/12/14)
好难得!
此好难得不是要表扬新华社仅用百字来报道习近平与卡特的短实新,而是他们终于间接承认以前的假长空。之所以说间接,是因我认为,他们并无明确主动承认以前很多东西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意愿,而只是投新领导所好展现其清新风格过程中的副产品——若哪天领导觉得还是翔实报道比较好,他们一定又会写得又长又细的。
这自然是他们喉舌的性质所决定的。川剧的变脸,在他们面前,都得甘拜下风,好歹演戏还是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而他们的改变,却是朝夕可易的。
没办法,吃怎样的饭,就做怎样的事。短实新固然算得上与时俱进,但问题也随之而至。
文章短了,版面也就宽裕了,多出来的版面,怎么办呢?
虽然显得有点操空心,但当成茶余饭后活动脑筋的运动也不错。于是,姑举几个建议,看可不可行。
其一,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缩减版面。造纸需要树木,制墨会有污染,印刷的废水废气处理起来也是个大麻烦。从环保方面考虑,从建设美丽中国考虑,减少版面,不失为明智之举。既能节省纳税人的钱,又能使被摊派的报纸订阅者省心,又能使环境变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副作用还是有的,很多记者编辑印刷厂的工人会要失业——而且显然不是个小数目——从北京到省市,得有多少人靠党报党刊吃饭啊!
于是,就有了第二点,不缩减版面,将省下来的版面开辟成各种开放性的专栏,设定种种有现实意义且亟待解决的的议题,面向全宇宙征稿,集思广益,为决策提供各方面的依据,稿费当然要给得高高的,重赏之下几有勇夫,何况他们也并不差钱。不过,有一点是必须要保证的,即能畅所欲言。如果专栏有了,却没有思想的交锋而只发那些软绵绵没有杀伤力甚至若歌功颂德的东西,那还是不要算了。
若第二点能够被保证,则接下来当更进一步,开辟专门批评的版块。在此方面,目前,传统媒体跟网络媒体是没得比的,更不要说党报党刊了。若党报党刊放开思想欢迎批评,则既能与网络媒体争抢读者又能展现党的自信————《海燕》里不是有云: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批评来得更猛烈些吧——自信做得好,就不会怕批评,就不要怕批评!批评说到底,也是种爱护啊。怕就怕憋着不说话,必定有蹊跷。
不过,以上种种,只怕说得太早,所谓短实新,才刚刚露头呢,谁知道会不会缩回去!(屏山石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