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众论]从烂片王郭德纲说到相声艺术如何与电影相结合
从烂片王郭德纲说到相声艺术如何与电影相结合
——电影一周酣第十七期衍生稿
文/马庆云
最近,由郭德纲主演的电影《车在囧途》刚刚从院线上下去,与上一部《三笑之才子佳人》一样,老郭的表演虽然些许桥段可以博观众一笑,但最终无法改变大家对整部电影为烂片的基本印象。相声舞台上的郭德纲,每每能博得听众的捧腹大笑,而电影艺术中的郭德纲,却依旧只是相声生活的老郭,只是把舞台搬到了荧幕上罢了,没有做其它任何有价值的突破。中国的影迷都是“身经百战”的,花钱买票看电影的,基本上都对老郭的“插科打诨”嗤之以鼻了。如果说《三笑》是郭家班的湿身之作,那《车在囧途》算是把郭德纲脱了个赤身裸体了,《车》的戏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均比《三笑》还不如,一下子把郭德纲打入了烂片王的行列。
烂片王这个头衔是可怕的。任贤齐因为在《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中的“烂片王”表演,而直接导致他接下来的一部院线电影《双城计中计》的折戟沉沙。而2011年出演了大量烂片的张柏芝,在2012年的开春也保持了最基本的低调。各路的电影投资人已经对她们持有了最公允的戒备。非常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在相声舞台上积累的高涨人气,被他在电影中无情的挥霍掉了。取之如锱铢,弃之如泥沙,实在令人惋惜。
与郭德纲类似的,说相声演小品同时玩影视的,还有几家,均没有优秀的代表作品。比如,赵家班。赵本山团队也玩了很多个电影,但总是因为里边的相声、小品桥段的大量出现而丢失了电影的整体艺术风格,及至《三枪》出现,虽与张艺谋大导演合作,但亦不能摆脱把老张拉下水湿身的悲惨境地。乃至天津的杨义杨少华父子的电视剧《阳光的快乐生活》,最终沦为只靠逗乐子来死撑的影视作品,实在令喜欢传统语言艺术形式的观众痛惜。
在传统语言曲艺舞台上能取得好评的艺术工作者,为何在电影屏幕中无法获得影迷们的认同呢?在相声这门语言艺术和电影这门视听艺术之间,是否存在什么无法逾越的鸿沟,又或者是我们人为地制造了障碍,做了太多的“厚此薄彼”呢?我在电影一周酣第十七期(百度搜索“电影一周酣第十七期”可看节目网络视频)中也谈及这一问题,相声是否能与电影联姻。
要回答以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郭德纲的这两部电影,为何无法取得影评上的好口碑呢?
第一、 无情怀。
电影最基本的主体便是故事,故事的价值核心体系便是情怀。我们看郭德纲的两部电影,无论是《三笑》还是《车在囧途》,均讲了一个勉强可以称之为故事的小段子,但这段子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情怀,除了与观众耍贫嘴逗乐子之外,不携带有价值的意指。在这一点上《三笑》尤为突出,而《车在囧途》虽然力图要说事儿,在“劝诫大家省钱不要爱面子”上做情怀构建,但因为浮夸的故事表皮而直接把想做的情怀核心给包裹了,让观众不愿意再费九牛二虎之力砍破厚厚的皮壳来找寻那颗被称作“情怀”的芝麻粒了。
这个问题,也正是赵家班和杨家班均要面对的一个显著问题。《三枪》的情怀是什么?《大笑江湖》的情怀又是什么?电影的情怀是一部戏的核心价值,只有围绕这种价值核心体系进行构建的故事,才具有电影原始的戏剧张力,并且,这种张力不是靠观众的耳朵听取来完成的,而是要靠观众内心的对故事情怀的认同来构建的。对相声演员要求情怀,是有失公允的,但对一部电影要求情怀,则是必须的。
第二、 多恶搞。
恶搞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普遍存在于各大艺术作品之中,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恶搞与花椒、辣椒一样,只能作为辅料出现,从未成为正菜出现于电影、小说、戏剧等“大部头”作品中。恶搞的作用就是“麻辣”,用“麻辣”的方式调剂观众的胃口,但是,麻辣的基本核心是,必须要有主料,主料才是硬道理。我们看郭德纲的《三笑》与《车在囧途》除了恶搞之外,竟然无法剩下任何有价值的故事,就好比,我们在饭店点了一盘麻辣香锅,郭家菜只给上了一盘花椒爆炒小干椒一样,观众能买账才怪。因此,试图用恶搞来调剂胃口的电影,必须要在恶搞之外形成比恶搞更为“强大”的主体价值核心体系。
在这一点上,赵本山的一些电影还是说得过去的,最起码他知道,除了插科打诨之外,要有一个架得住观众推敲的主题。而与此对应的,冯巩早期的一些电影作品,比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没事偷着乐》、《谁说我不在乎》之类,实际上也都是披着喜剧外衣进行的中年人内心苦楚探索的故事。
第三,卖相声。
电影讲求艺术的完整性,艺术的完整性有一个最根本的需要关注的地方便是,要对观众内心审美情绪的曲线进行吻合,这是一种尊重。电影艺术,实际上是按着观众的内心审美情绪的曲线来走动的,这种起承转合与其说是编剧与导演后天学习的,倒不如说是他们先天携带的,对自身审美意识的尊重,便可以基本吻合最大多数的电影观众的意识。所以,有些编剧和导演,是有天分的。看到以上这一点,我们再看郭德纲的《三笑》还有《车在囧途》便会发现,里边大量充斥的相声段子,成为故事的负担,毁坏了整个电影语言的完整性,弄的故事节奏磕磕绊绊——在观众本应该“一气呵成”地看下一个桥段继续讲述故事的时候,倒是来了一段又臭又长不痛不痒的相声来插科打诨。
说完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相声艺术其实是可以和电影艺术相结合的。但是,反应到电影里边,必须是,相声语言要围绕电影的情怀展开,不能离题八万里;相声语言中的恶搞桥段,要保持分寸,不可喧宾夺主,冲淡了电影故事的主题;同时,相声对白一定要符合电影镜头设置,不可为搞笑而进行对白,要尊重观众的审美需要,在不拖累故事讲述的节奏的同时,进行插科打诨,同时,需要尽量的让这种插科打诨为故事情节所服务,体现一种人生的存在状态,而不是做根本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搞笑台词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