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日本旅游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日本旅游
2009-09-15  匿名提问 发布
2个回答
时间
投票
  • 0

    酒酿圆子

    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也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
      富士山位于本州中南部,海拔3776米,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山体呈圆锥状,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日本诗人曾写下"玉扇倒挂东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阳"等诗句来赞美它.自日本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在1707年,此后它就变成了休眠火山.
      东京铁塔:东京塔是日本最高的一座铁塔,位于东京市内,于1958年建成.它是仿造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造而成的,高333米,是东京的最高点.塔身为棱锥体,有黄,白,红三种颜色,鲜艳夺目.塔内有水族馆,餐厅,商店,咖啡厅等设施,塔上还有两个高达150米和250米的瞭望台.站在这里,东京市的景致尽收眼底.
      金阁寺:原为大臣西园寺恭经的别墅,修建于14世纪,后归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所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和扩建.它高达三层,第二和第三层的外墙用金箔贴成,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所以叫做"金阁寺".第一层为平安时代的贵族风格,第二层为室町时代的武士风格,第三层仿照我国唐朝的“究竟顶”。寺前是以镜湖池为中心的庭园,身影华丽的金阁倒映在镜湖池中,堪称京都的代表性景观.
      银阁寺:银阁寺位于京都东山山麓,1482年由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孙子足利义政按金阁寺的造型修建.它修建于1482年,是一座精致的两层阁楼.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
      阿苏火山
      东大寺/严岛神社/平安神宫(祭奉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京都必游景点之一。)/那智瀑布/清水寺/东寻坊/樱岛/姬路城
      台场(或称御台场,位于东京都东南部东京湾的人造陆地上,是东京最新的娱乐场所集中地。)
      浅草寺(创建于628年,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院。江户时代将军德川家康把这里指定为幕府的祈愿所。)
      白山历史乡村(是将日本传统完整保存的范例。村庄靠种植桑树。为了减轻寒冷冬季的积雪压力,居民们把屋顶倾斜度加大,建成独特的双层茅草陡坡顶木住宅。这种由于屋顶的形状很像日本人拜神时双手合掌的样子,故称“合掌屋”也称“三角屋”。)

    2009-09-17 | 添加评论 | 打赏

    评论读取中....

  • 0

    xuyingnan7

    圣诞本来不该过,但过也无妨。国人不过是多个节日,图个热闹。商家为赚钱,个人则为饭局聚会、为孩子送礼物、为自己逛街购物找借口。所以不必上纲上线,连佛教国家泰国都过,其实没人是被宗教同化。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不也过咱们的春节吗?
    我倒主要觉得圣诞有一个好处。听说全球圣诞产品70%出自中国,连白宫门前的那棵圣诞树也made in China呢!且让全球疯狂过圣诞吧,咱中国也先做个托儿。
    重点:!!!!!!!!!!!!!!!!!!!!!!!!!!!!!!!!!!!!!!!!!!!!!!!!!!!!!!!!!!!!!!!!!!!!!!!!!等些年中国实力再强些,就大举反攻,让全球都过咱们的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腊八,让咱们控股、咱们专利、咱们赚大头、全球设厂生产的月饼、汤圆、粽子、饺子、腊八粥、年画、利市封风靡世界。那才是正路!!!
    现在咱们先好好发展经济,让他们先出招,咱们后发制人!
    多角度分析结果,推荐阅读以下文章:

    圣诞节走进中国
    ● 楚文

      圣诞节可说是西方世界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然而,在节日步履日渐逼近之际,中国的各大城市,甚至是许多中小城市,也开始散发出日渐浓烈的圣诞气息。号称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积淀的东方中国,居然抵挡不住西方传统节日的诱惑,是不是再次证明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和渗透力?

      把过圣诞节当作一种时尚,最先只是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发达城市的风气。此类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和“欧风美雨”最先登陆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是领风气之先。后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圣诞节便逐渐由沿海深入到内陆腹地、由大城市深入到中小城市。

      过圣诞节的人群,最先也只是一些受过西方文化熏陶,或崇尚西方文化的思想开放的少数知识精英阶层,而后逐渐扩大到普通寻常百姓,并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改革开放的直接结果

      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直接结果。中国的开放主要就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放,而不可能是向柬埔寨和非洲等后进国家开放。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开明的中国政府放松了对思想的钳制,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采取了更加自由的政策,这就使得西方宗教在中国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纵观现在的中国,西方哥德式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不仅矗立在城市之中,偏远的乡村也并不鲜见。随着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作为纪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圣诞节也就自然而然地流传开来。

      当然,把过圣诞节这一新习俗在中国的流行仅仅认定是西方宗教的传播,可能与事实不太相符,至少也是夸大了西方宗教在中国的影响。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倒是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

      正是众多商家的大力炒作,使得圣诞节之类的洋节日在当今的中国大行其道。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近几年情人节在中国的走俏,很大程度上应是那些出售鲜花、礼品之类的商家爆炒的结果。

      当下大街小巷琳琅满目待售的圣诞树、圣诞卡和圣诞蜡烛,无不在昭示着人们:圣诞节快来了!人们就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裹挟进去。

      由此来看,商家炒作的深层背景,还是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跃升,使人们有能力有闲暇、亦有心境过不仅是自己民族的节日而且是洋人的节日。尽管很多人对西方的宗教知之不多,但人们需要的是圣诞节这种欢快的节日形式。


    西方文化传得无声无息

      如果说经济因素是圣诞节在中国流行的深层原因,那么更为深层的原因仍然要归结为西方文化的强大魅力。世界上民族林立、各民族的节日林立,而惟独西方民族的圣诞节在中国悄无声息地茁壮成长,这不能不说明西方文化在全球众多文化中所具有的独特而又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亦表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这一强大生命力文化的认同——尽管此种认同有可能是自觉的,也有可能是不自觉的。

      对他族文化的认同,并不会如有些人所忧虑的那样,将会导致本民族文化的失落。相反,一个真正强大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应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系统,勇于敞开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世界各地文化的撞击。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正是在这种不断撞击、交织和融合中取长补短,走向进步。

      至于有人把圣诞节在当今中国的立足说成是西方文化的侵略,更是一种幼稚之见。

    文化交流应自由取舍

      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这完全是1978年国门打开之后中国人民在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自己取舍的结果,是和平、友爱和文明的象征。这里,没有强暴,更没有武力,一切都是自觉自愿。

      因而,中国人也就没有必要动不动就同1840年联系起来。如果那样,则恰恰表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心虚和自己文化的脆弱。

    说到圣诞节又使我立刻联想到了领带和西服,既然领带和西服可以超越国界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服饰而在全球流行开来,且经久不衰;那么,圣诞节为什么不可以超越国界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节日呢?

      其实,地球上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欢庆圣诞节。圣诞节,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参与的人数最多的节日。圣诞节,不正在成为普天同庆的世界性节日吗?

      圣诞节,正在走进中国。走进中国的,仅仅是圣诞节吗?

    ·作者在中国大学任教






    洋节入侵传统阵地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对圣诞节的热情仅限于大中学学生和部分新潮青年。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听恩雅、麦当娜,看好莱坞大片,也许不记得清明节和端午节,但却一定记得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新世纪的第3年,一群民工在北京农展馆桥的四周一丝不苟地布置圣诞树,这可能是北京城市公用机关头一回在公共场合布置圣诞树,可见过洋节已然作为一种时髦、作为时尚的标志之一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所认同。
      与此同时,作为老北京春节最有年味的庙会已经因为文化与传统的缺席而有其名而无其实,沦落为一个商品的大卖场。关于春节的记忆正趋向苍白,关于春节的种种细节正在淡去。无数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正在不知不觉中被贴上带有问号的标签,由现代文明主宰的城市渗透进所有生活的缝隙,模糊了记忆中的最敏感的部分。时代的变化让珍贵的东西不再珍贵,让有价值的东西不再有价值。
      我们正在接受一个遥远的地方的宗教节日,在接受一种文化,可是我们也在付出着巨大的代价,比如,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怎样过年,几千年农耕文化遗留的积淀正处在有与无的边缘,逐渐被时间尘封在记忆的角落,只留下让后人唏嘘的痕迹。
      洋节为什么这样红
      节日是文化与民俗的结合体。一个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都有着民族心理与文化形态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传统的节日在承载人们深层次需求上不像往日那样重要了,人们向往着新的文化生活。而洋节以其新鲜时髦逐渐为人们,特别是思想开放的年轻大学生所接受,以其独特之处在校园乃至社会上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了民俗的一种特殊的补充。它体现了当今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和文化、审美水平的变化。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鄢庆丰指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而言,可以如此理解:传统文化的节日往往传递传统文化信息的,比如说春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等都是传承中华文明礼仪的载体;而现在的节日,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主要应该是现代生活的一种释放,对沉重现实生活的相对脱离,这也是现代生活应有的一个部分。所以,年轻人不愿过传统意义过强的节日,反而越是轻松的节日越是喜欢,其实也不是像西方人那样重视文化的内涵,而是简单的玩乐而已。中国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大多缺乏释放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中国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强调的都是家人团聚和祥和气氛。因此,注重娱乐和发泄的西方节日,才会受到年轻人欢迎。
      另外,“洋节热”现象显然跟商业文化的发达有关。每逢洋节来临,商家们都主动出击,积极捕捉商机。“火”的不仅是餐饮,商场也格外热闹,甚至街头上的圣诞小饰品也跟着“借光”,有关洋节日的宣传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促销战打得火热,对洋节日的流行起了催化作用。商业场所刻意营造的节日气氛,不断地刺激着人们,提醒人们与节日有关的欲望。它给人们造成一个假想:这个节是非过不可的了。
      为传统文化忧思
      现代中国各种“洋节”一年比一年被商家炒得火热,从象征亲情的母亲节、父亲节到西方文化的万圣节、感恩节,不断受到时尚青年人的追捧,而中国那些传统节日却日渐被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北京师范大学傅希春教授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适应了该民族民情、民俗和习惯得以传承下来的,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华夏民俗文化,给民众带来了浓烈的亲和力,并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其中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至今依然魅力四射。尽管眼下不少年轻人追逐新潮,迷恋过洋节,他们热衷于“圣诞”、钟情于“情人”、嬉戏于“愚人”诸节,但过年的感觉,在中国人的心中始终是最浓的。“年”就像一根长得看不到头的纽带,连接着普天下所有华夏儿女的心,是任何洋节不能替代的。
      位于北京西单广场的圣诞树如今成了“许愿树”。许多路过此地的游客纷纷将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寄托在这棵特别的圣诞树上。
      山东大学教授、省民俗研究学会会长李万鹏十分担忧地说,我们的民俗节日正在逐步丧失,而洋节却乘虚而入,节节升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在一些大城市里过节的民俗氛围越来越被淡化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虽然还勉强能钟情于传统节日,但对于需要精神满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就不合拍了。因此,抢救民俗民艺包括抢救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已是当务之急。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给过热的洋节泼冷水: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是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特别注重家庭团圆,讲究全民同乐,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这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民族文化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当前,西方文化正仰仗其强大的经济势力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并趁我国人对西方生活的向往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当我们感觉端午节没有圣诞节重要时,当我们感叹月饼没有麦当劳好吃时,当我们可以用西文津津有味地读着原版的《荷马史诗》而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时,当我们春节不愿回家团圆甚至连电话也不曾给家人打而情人节尚未到来便念念不忘给情人送礼物时,不知我们是否警惕过一种文化认同的错位导致的文化心理变异现象———黄皮白心的“香蕉文化现象”会在我们之中产生。当我们真正感到文化心理的飘零,乞食于西方文化的残杯冷炙时,我们已沦为基督文化的奴隶。民族文化的丧失即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洋节”不是文化包袱
      与西方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圣诞节不同,中国化的圣诞节仅仅是一个节日,不是政治上的节日,是人们的习俗,是历代相传而沉淀下来的节日,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就像一次盛大的庙会。对中国的年轻人而言,圣诞节是欢聚的理由,是泡酒吧的理由,是商场打折的理由,如此而已。外来文化会对年轻人有影响,但是溶在血液里的中国文化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冲击了,在洋装掩盖下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年轻人过完了圣诞节,还说涮羊肉、水煮鱼比火鸡好吃。
      交大财经学院的王教授认为,洋节在中国的大部分青年人心中,只是一种快乐的仪式,并没有其他的含义。现代人的压力太大了,他们需要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和合法的渠道来宣泄一下,而不致于达到精神崩溃的地步。过了圣诞,不意味着就接受了某种信仰,情人节送玫瑰,也并非就一定就改变了自己的道德观念。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徐万邦说,随着改革开放,一些洋节进入国人的生活是很正常的事情。一方面说明我们与外国人和外国文化接触越来越多了;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愿意在国际上交更多的洋朋友。因为过外国人的节日表现了我们对他们文化的一种尊重,这种文化交流和逐渐融合的现象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过圣诞节并不是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而是求得一种节日的休息和快乐。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过洋节了,比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另外近些年联合国提出的“世界粮食日”、“世界助残日”这样一些日子实际上也是节日,甚至可以说奥运会也是节日。
      也有人认为“洋节”也体现了一种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且,我们也不是把所有的“洋节”都照搬过来,而是有所选择的。国人喜欢过的“洋节”主要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是有助于增进亲人、爱人、朋友之间感情的,有什么不好的呢?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大,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多制造一些机会来培养感情吗?只要能增进感情,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都多多益善。
      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传统与现代并不天然为敌,传统的智慧与情感反而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传统虽然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终究会被打破,但其中仍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片。比如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传承着生命的血脉来源,传承着生命的根,是一个民族的伦理表达,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家族情感所在。但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事实是,在众多洋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正在逐日下降,我们的文化胎记正在不断退色,面临着无所适从的尴尬。抛开洋节弱化消解传统民俗心理的争论,不谈“透支”过洋节的是非,面对席卷大中小学校园的洋节风潮,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在遗产学校里面,传统节日的阵地正在不断失守,甚至我们宣传教育的阵地也面临着全面失守;在传承的载体上,一种文化观出现了断层,一种教育链出现了断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真的是到了要给孩子们说点什么的时候了,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在孩子传统的天平上多放一些东西。
      当然,毋庸讳言,从漫长历史的长河中沉积下来的年习俗,也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一些陋习,传统中也有需要调整更新的因素,习俗也应不断更新,并将如今的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注入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惟其与时俱进,去芜存菁,吐故纳新,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徐万邦所说,节日文化相互渗透是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坚持我们自己文化的优良传统,不能让洋节成为精神和感情上的依赖。假如我们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华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27E1)





    中国圣诞节消费特征与商家对策
    发表时间:2003-12-16 08:44:46.0

    --------------------------------------------------------------------------------

      中国人对洋节的热衷并非简单的“崇洋”心理,这里面有商业运作的“魔力”。

      圣诞节,这个西方社会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的节日。在欧美各国,圣诞节前后是市 场的销售旺季,圣诞节消费可以说是市场冷热的“温度计”。在我国,圣诞节消费也已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并有进一步走强的趋势。

      一、“西风压倒东风”,圣诞节为何来势渐猛

      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主打的洋节攻势越来越猛,而中国传统节日相对于洋节则越来越冷清。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年轻人一提到过圣诞就眉飞色舞,而传统的农历春节却越来越觉得“老一套、单调、冷清、越过越没意思……”

      圣诞节之所以会如此咄咄逼人,有其特定的原因:

      1.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需要享受的理由。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圣诞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经济越发达,居民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对闲暇的追求也就越强,要求的假期和节日就越多,因为人们需要一个享受生活、放松自己的理由。

      2.国家开放,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为数众多的西方人到中国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传统习惯被更为广泛的带入并产生深远影响。

      圣诞节在中国日渐盛行,经济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这样一个根本没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圣诞节这么风靡,西方的经济、文化的相对强势起了微妙的作用。

      中国已经加入WTO,西方商业文化附着在商品上汹涌袭来,在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丰富的同时,中国老百姓心中的传统文化也要受到冲击。

      3.追求自我,青年人为自己过圣诞。

      春节是中国人习惯了的重温亲情的时间,讲的是团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居民只想着举家出游,或干脆睡懒觉养精神;而对于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中国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已经把它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了。

      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加能够张扬一种自由的心情。

      4.节日造势,商家挥舞运作魔棒。

      中国人对洋节的热衷并非简单的“崇洋”心理,这里面有商业运作的“魔力”。

      发达国家对节日市场的运作相当成熟,在输出节日商品的同时,也随之输出了他们的文化。他们对商业机会的敏感度及各种促销手段,使其在节日的“造势”上十分高效。每个节日都成为商家大展身手的舞台。

      商家和媒体从各方面推波助澜的宣传攻势引领了普通大众对节日的幻想和渴望,从而产生出波澜壮阔的圣诞节大军。事实上,圣诞经济已经成为了假日经济的一部分。像现在的国庆黄金周,民众本来不一定非要出去旅游,但当大环境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行条件,媒体和商家又做好一个“美丽的”陷阱后,民众就不得不往里面跳了。

      二、中国圣诞节消费的特征

      圣诞节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有其特定的适用群体和时空条件。从当前来看,中国的圣诞节消费存在以下特征:

      1.圣诞节消费的主体是青年人。

      调查发现,70%过圣诞节的人是38岁以下的青年人,而他们中的45%的人都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用北京王府井某商家的话来说“圣诞就是专门策划给有钱的年轻人的,中老年人对此不感兴趣。”

      学生和一些比较开放的、直接与脑力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是圣诞节的主要买单者。学生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而一些比较开放的、直接与脑力相关的行业,比如网络、商务、教育等,容易接触到外来的新事物,在这些行业中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就被职业带进了平安夜,其中突出的是外企白领阶层。

      2.发达开放的城市是圣诞节消费的集中区域。

      一个城市是否过圣诞节,怎么过圣诞节,这与城市的文化构成、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紧密相关。在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发达开放的城市,圣诞节已经成为寻常百姓都知道的洋节日。但是西北一些内地城市平安夜的热闹空气十分稀薄,尤其是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圣诞节形同虚设。

      3.圣诞节娱乐消费时间集中于平安夜。

      因为没有假期,所以庆祝活动100%都聚集在夜晚进行,忙碌了一天的学生、白领,这些活跃在时尚前沿的人群,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把。因为圣诞节也是“第二个情人节”,所以高校里的学子们最为热衷于此,尤其是那些热恋之中的情侣,都会选择在平安夜里聚众狂欢。同样因为没有假期,圣诞节完全没有阖家团聚的意义,圣诞节也就止于圣诞夜。4.圣诞节娱乐消费强调其特有的情调。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喜欢圣诞的年轻人的理由是“因为浪漫”、“是一个快乐的借口”等,其实他们喜欢的是圣诞节特有的一种情调。

      消费者对西餐厅、酒吧、咖啡馆和迪厅情有独钟,据新华社报道,2002年圣诞平安夜,广州市几乎所有的西餐厅、酒吧、咖啡店都人满为患。另据统计,上海市70%的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发泄旺盛的精力。情侣中有88.3%的去排场不大的西餐馆享受一顿浪漫的西餐。年轻人向往的是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

      5.圣诞节礼物不可或缺。

      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很有人情味,对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因此圣诞节礼物被青年人认为是不可或缺的。

      三、商家的圣诞节对策

      针对中国圣诞节消费的特点,相关商家应该认真研究这一市场,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出准确的定位,以在中国的圣诞节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1.因人而异,为不同消费主体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学生因为没有收入而个体消费能力有限,但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对圣诞节的认可度又相对偏高,所以学生市场庞大。考虑到学生的群体性,餐饮娱乐服务商家应准备较大规模场地,同时不要设置高的进入价格,内部服务可以拉开档次,但是必须以大众价格为主,薄利多销对于学生群体最为适用。

      白领阶层收入水平较高,从而可以以较多的支出来获取较多的个体服务,他们是高档西餐厅、酒吧和咖啡店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高质高价圣诞礼品的购买者,产品和服务价格不菲没有关系,但是必须要保证高品质。

      老年人和儿童这两个群体属于潜力群体,如果商家对其市场需求有把握,可以进行试开发,家庭消费也是同样的情况。对于这些特定群体,有市无价可能是一种真实的现状,商家进行开发可能会有意外斩获。

      2.因地制宜,把握好市场规模。

      由于中国地区间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差异,各地区各城市之间在圣诞节消费规模上是有差异的,商家要合理估计自身所在地的市场规模,切不可盲目求大。

      3.相时而动,重点放在圣诞平安夜。

      因为中国圣诞节娱乐消费时间集中于平安夜,所以商家要有目的地扩大平安夜的服务规模,增加平安夜的服务种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礼品经销商要注意库存问题,因为在中国,圣诞节过后,圣诞礼品就很难再能找到买主了。

      4.认真研究西方圣诞节风俗,烹饪地道“圣诞大餐”。

      圣诞树、圣诞大餐、圣诞Party、圣诞帽、圣诞袜、圣诞卡、报佳音、颂歌、圣诞老人以及圣诞礼物,所有这一些构成了西方圣诞节的完整风景,消费者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综合的效果,商家应该充分考虑这种需求,以地道的“圣诞大餐”满足消费者。

      作者简介:

      王琪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日本环日本海经济研

      究所客座研究员

      郝志敏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2009-10-10 | 添加评论 | 打赏

    评论读取中....

精华知识
更多  
意见反馈 帮助